课题四主持单位长江所牵头的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取得成功
作者:课题四程佩琳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3-03-29
2023年3月四川江安夹江内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取得成功。该试验由课题四主持单位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研究所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和四川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共同完成。科研人员历时近1年先后开展试验水域选址、实验装置设计与改进、多部门协调支持等工作,历经产卵巢研制、安装、亲本投放、观测记录等试验过程。3月19日,将20尾性成熟长江鲟亲本放入位于长江宜宾江安竹岛天然水域的产卵巢内,辅以水流营造,通过水下视频、水文测量等设备进行观测。3月21日7时点31分左右,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了长江鲟产卵行为,随后试验鱼开始持续产卵排精。通过捞卵网收集鱼卵和水下拍摄结果,分析第一批次投放的长江鲟,产卵量超10万粒,将捞卵网中的鱼卵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受精率约为54%,3月24日,收集的鱼卵开始陆续出苗。受精卵孵化成功,孵化鱼苗活力良好,标志着此次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这也是杜浩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珍稀鱼类保护创新团队取得的新突破。
本次试验结果证明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可以在天然水域繁殖并孵化成功,因而,人工增殖放流的长江鲟在适合的环境中会发生繁殖行为;试验结果也表明通过在适当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结合合理的水利调度方案,营造适合长江鲟繁殖的环境,是进一步推进长江鲟种群重建的可选方案,此次试验为未来相关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为进一步巩固试验成果,下一步工作应通过扩大试验规模明确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所需要的条件;研究人工养殖长江鲟在野外性腺发育过程和性腺发育的关键条件;在获取野外长江鲟繁殖参数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区域开展相关生态修复工程,为放流长江鲟繁殖提供条件;分析禁捕背景下,部分食卵鱼类种群迅速增加的条件下,长江鲟种群达到稳定,所需求的繁殖规模;研究野外繁殖鱼苗生长史,为改进人工繁殖群体养殖方式提供参考。该研究试验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21YFD1200304)项目的资助。
背景介绍:长江鲟为我国特有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中上游。多年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江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2000年左右野外自然繁殖停止,自然种群绝迹,野外发现的均为人工放流个体。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目前在人工条件下保种长江鲟野生个体仅20尾,子一代亲鱼1500余尾。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长江所科研人员多年来持续开展了保种养殖、人工繁育、增殖放流、栖息地研究等科研工作,通过模拟产卵环境,于2016年首次实现了室内人工养殖条件下的自然产卵。2017-2021年室内仿生态繁殖技术成熟,并构建长江鲟自然繁殖的生态需求模型,为本次实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收集长江鲟繁殖后鱼卵
课题四主持人杜浩研究员通过B超扫描仪观察亲鱼性腺发育
长江鲟亲鱼运输现场照片
水下地形勘察
长江鲟排卵排精画面
长江鲟鱼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