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成果展示

课题一基于原始生殖细胞介导的高效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保存和复原技术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IA)上

作者:项目管理员马琳  来源:农业科学微平台  发布时间:2024-10-12

      种质资源对我国地方鸡的生物多样性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外来优质鸡种的引入,我国许多地方品种面临数量下降乃至灭绝的风险,因此亟需对优质地方鸡品种进行抢救性保护。但是,传统活体保种存在成本高、疾病风险大、对环境依赖强且可能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等缺点,因此需要通过静态保种手段进行互补。目前,精液冷冻保存是最常用的静态保种方法之一,但该方法无法保存W染色体和线粒体上的遗传信息。相比之下,原始生殖细胞(PGCs)能够携带并传递品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PGCs的冻存与复原技术被认为是禽类种质资源保存的关键技术。然而长期以来,围绕我国地方鸡品种的原始生殖细胞的分离、长期培养和活体复原没有建立成熟的技术体系。

近期,扬州大学动科学院李碧春教授团队完成的题为“PGC-mediate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germplasm resources of Rugao Yellow Chicken and Shouguang Chicken in China”的研究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JIA) 在线发表。


640.png

该研究通过在两个中国地方鸡(如皋黄鸡和寿光黑鸡)的胚胎性腺中成功分离并培养PGCs,并进一步探究长期培养后PGCs的冻存复苏能力、迁移能力和种系传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培养的PGCs仍旧保持了典型的PGCs特征。对两个地方鸡种长期冻存的PGCs(大于120天)进行复苏和检测发现其仍然保持PGCs的典型形态特性和稳定增殖能力。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PGCs通过血管注射后能够在受体鸡性腺中产生配子,并产生了携带外源绿色荧光的F1后代个体。表明建立的技术体系能够在体外进行长期保存PGCs并进行品种复原,这对保存和繁殖濒危的地方鸡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研究团队后续也验证了携带外源绿色荧光的F1后代能够将绿色荧光稳定传递给F2后代群体,表明外源绿色荧光能够被整合并稳定传递。该研究不仅为我国地方鸡品种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进一步建立基于PGCs冻存的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和精准高效基因编辑育种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640 (1).png

基于原始生殖细胞介导产生的携带外源绿色荧光的寿光黑鸡F2后代群体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李碧春教授和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牛英杰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刘广政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200301和2021YFD12003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02534)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210813)的资助。